人口流動頻繁、氣候異常、城市化發展的當下,由蟲媒傳播的“熱帶病”離人們已不再遙遠。 清除蚊蟲滋生地、噴灑殺蟲劑是目前防控傳播的常見方法。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,蚊子逐漸“適應”各類化學滅蚊措施了。目前最常用的滅蚊劑就是各類除蟲菊酯和避蚊胺,蚊子已經對它們產生了普遍的抗藥性,必須加大藥量才能夠奏效。 面對蚊子的“頑強反擊”,各類滅蚊技術被派上場:比如“以蚊治蚊”:釋放“絕育雄蚊”,讓野生雌蚊絕育;比如培育不吸血的華麗巨蚊,讓其幼蟲吞食白紋伊蚊幼蟲;或者改造蚊蟲腸道共生菌,從源頭實現“治蚊防病”……那么這些方法究竟效果如何?本報記者采訪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(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)王四寶研究員。 四年前,王四寶領銜的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《科學》(Science)上發表論文,揭示了瘧蚊集群婚飛的分子機制和雌雄求偶的化學通信奧秘。通俗地說,在蚊子的“相親大會”上,科研人員釋放的可能是“香水噴得很濃但無生育力”的雄蚊,它們與野外雌蚊交配后,會使其無法繁衍后代。 “人們總希望有‘一招制敵’的方法,但基于越來越科學的認知,沒有任何單一方法能解決任何一種蟲媒傳染病。”王四寶說,“‘絕育雄蚊’方法確實有效,但目前只能小范圍應用,原因是成本高——必須得不斷、定期釋放‘絕育雄蚊’到野外。” 那么,諸如投放“食蚊魚”等舉措,效果又如何呢?據了解,食蚊魚是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,食譜廣但尤愛吃蚊蟲,最喜歡吃剛羽化的成蚊以及蚊蟲幼蟲和卵塊。“食蚊魚適應力強,繁殖能力高,但是被列入了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物種之一,有可能引發生態風險。”王四寶表示。 此外,伊蚊天敵之一的華麗巨蚊的成蚊均不吸血,以植物汁液和花蜜為食,對人畜不構成侵擾。華麗巨蚊幼蟲能捕食伊蚊幼蟲,但其對生存環境要求較高,溫度一高就無法適應。 “因此我們提出‘綜合蚊媒病控制策略’,即通過系統監測和多種手段協同防控。”王四寶強調。 記者了解到,新興的生物技術正在帶來突破。例如,王四寶團隊開發的“病原菌介導的RNA干擾(pmRNAi)”技術,將埃及伊蚊的miRNA(如miR-8、miR-375)導入殺蚊真菌,使其通過跨界RNA干擾蚊蟲免疫通路,顯著提高白僵菌殺蚊效力。美國馬里蘭大學則通過基因改造綠僵菌,使雄蚊在交配時傳遞致命孢子,兩周內消滅試驗場中90%的雌蚊,且對人類和益蟲無害。 此外,王四寶團隊還研發出“智能細菌”Serratia AS1,它能在蚊蟲吸血時精準釋放抗瘧原蟲、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的效應蛋白,實現“一箭三雕”的防控效果。 “防治蚊蟲必須要有系統性思維。”王四寶再次強調,“在蚊蟲密度低時,可以應用生物防治手段;一旦密度較高,化學手段仍是快速應急的有效補充。” |
網站地圖投稿手機版 京ICP備2021022687號 Powered by © 2001-2022 圓夢信息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