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刷牙時手突然不靈活了”、“包餃子時一只手不會搟皮”、“打雞蛋動作越來越笨拙”……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細微變化,可能是帕金森病的早期預警信號。北京協和醫(yī)院神經科主任醫(yī)師王含在接受《經濟參考報》記者專訪時,現場演示了一套居家自測指南,幫助公眾及早識別帕金森病征兆。 近年來,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,帕金森病的關注度顯著提升。“帕金森病與阿爾茨海默病同屬神經系統(tǒng)退行性疾病。”王含教授指出,“帕金森病以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,患者會逐漸出現動作遲緩、震顫、步態(tài)異常、言語變化等典型癥狀,同時可能伴隨血壓波動、胃腸功能紊亂、排汗異常等多系統(tǒng)癥狀。”她特別強調,該病呈漸進性發(fā)展,雖然癥狀會逐漸復雜化并影響生活質量,但病程通常可達十余年甚至更長,并非確診就意味著立即失去自理能力。 盡管高齡人群患病率更高,但早發(fā)型帕金森病(50歲前發(fā)病)甚至青少年病例也并不十分罕見。“這類患者多與遺傳基因相關。”王含說,除遺傳因素外,環(huán)境中的重金屬、農藥等毒物暴露也可能與發(fā)病有關。 王含特別提醒公眾關注疾病的臨床早期表現。她建議,若出現典型運動遲緩、震顫等癥狀應及時就診。 對于治療策略,王含表示,該病目前以“藥物、康復、手術”的組合為治療的核心框架。此外,她與團隊參與的協和干細胞治療研究已觀察到積極效果,但干細胞治療帕金森仍需積累更多循證醫(yī)學證據。腦機接口技術則因現有腦起搏器基礎而具備廣闊應用前景,未來或能實現個體化參數調控。 針對部分患者認為帕金森病是不治之癥而拖延治療的現象,王含教授直言:“這種認識誤區(qū)會造成雙重損失,既犧牲了當下的生活質量,又錯失了最佳的治療時機。”她舉例稱,一位患者在確診后數年一直因擔心“藥物后期失效”而延誤治療,導致連扣紐扣這樣的日常動作都變得困難。所幸在門診及時糾正了患者的錯誤理念,經過規(guī)范用藥1個月后,該患者的生活質量就得到顯著改善。 據統(tǒng)計,我國帕金森病患者人數已超過500萬,預計到2050年全球患者將達到2500多萬,東亞患者約占一半。面對這一嚴峻形勢,王含教授強調:“提高公眾認知、推進早診早治是當前的防控重點。破除‘拖延治療’的誤區(qū)、及時干預,盡可能讓患者在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內保持良好的生活質量。” |
網站地圖投稿手機版 京ICP備2021022687號 Powered by © 2001-2022 圓夢信息網